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以下簡稱本校)「高效智慧照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之設立宗旨為落實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導向之持續性照護服務,針對具有健康照護需求者,使其能早期參與(Engagement)跨團隊創意研發過程,共同發展創新科技產品作為健康行為改變之輔助工具,以促使其有效充能(Empowerment),並達到提升自我管理效能(Efficacy)之目標,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所倡議之全民均健。宗旨概念如圖一所示(以下簡稱3E宗旨)。依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中心設置暨管理辦法」,訂定「高效智慧照護研究中心設置準則」,依此設置準則成立並運作本中心。
![]() |
圖一、本中心「3E宗旨」概念架構
設立背景
台灣民眾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大幅增加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同時在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動下,疫苗注射、健康檢查、癌症篩檢等,使得民眾能有效預防已知傳染病,並可早期發現疾病及早就醫,預防重症發生與失能情形。而從事醫療照護的專業人員素質更不斷的提升,以具備足夠的能力解決複雜的疾病照顧問題與有效對抗新興傳染病,對於延長國民平均壽命發揮重要的功能。然而少子化與高齡化是台灣目前兩大國家隱憂,意味著疾病人口增加,增加健保、公共衛生與醫療資源等支出,但未來的照顧人力可能將嚴重不足。由於國內健康照護的沉重負擔,健康照護人力與資源有限,遠距醫療法規的鬆綁,加上COVID19 疫情外出會增加慢病患者罹病風險,也加速了智慧科技於健康照護的發展與應用的急迫性。幸而,台灣資通訊專業人才濟濟,與健康領域專業合作成就許多醫療數位轉型,例如電子化病歷,健保卡、健康存摺、雲端藥歷等,甚至在新冠疫情嚴峻之時,疫苗預約與注射平台、口罩地圖等,都由資訊專業人員全力投入短期間內研發,並與公共衛生和醫療專業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使得逐漸增加就醫人數,台灣民眾仍能享有低成本與高品質的醫療科技服務。
透過智慧健康科技的導入行為改變措施時,運作的機制、設定的行為目標與運用環境與情境皆可能影響參與度。因此健康科技導入照護不在只是監測、警示的被動服務,須能補足即時性與精準照護的不足。透過大數據、物聯網資通訊技術,運用人工智慧進行跨域整合資訊系統,資料協作與共享,使上、下游服務提供者緊密合作,將大量臨床數據與即時整合分析應用,協助進行醫療決策提供病人跨越照護環節的持續性照護,促進醫療照護無縫接軌,更能夠隨著病患狀態,提供個別實際生活照護回饋與指引,才能促使病患主動參與照護,進而達到提升醫療照護效能之目標。
成立動機
國內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人口結構改變,使得醫療人力面對許多的照護挑戰,現況中存在許多未滿足的健康需求等待解決,例如提升疾病自我管理效能、預防心理健康問題、避免高齡患者失能或失智、提升癌症存活者之生活品質等。尤其不同疾病隨著病程進展,照護內涵亦需隨之調整,此時高效能的整合性照護服務模式,才能夠持續維繫病患與醫療團隊密切合作,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與照護技能,以及增進參與疾病自我管理並疾病共存,才能讓疾病獲得妥善的控制。以及在後疫情時代,檢疫隔離、遠距醫療照護等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透過以人為中心的智慧醫療照護系統,結合大數據、物聯網與資通訊的技術,運用人工智慧進行跨域整合資訊協作與共享,將臨床數據與即時整合分析應用,提升醫療照護效能與品質,可協助進行醫療決策與提供病人跨越照護環節的持續性照護。
在醫療專業人員中,護理人員是最早接觸健康需求者的第一線人員,也是佔最多數的醫療人力,在工作過程,容易受到健康需求者信任且成為其代言人,是醫療團隊中重要的成員。因此當跨領域團隊共同為健康需求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護理人員可提供最直接的照護過程資訊,有效幫助制定創新產品的需求功能與技術規格,提升全球市場競爭性。本校護理學院自1986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培育具有科學精神、人文素養、創造力與國際觀的護理專業人才,隨著健康需求與時代的演進,不斷的追求創新與突破,所培育的護理菁英,從政府衛生主管單位、社區健康中心、各級醫療機構、學校、工廠等,無所不在的提供護理專業服務且有成效顯著。因此在全球醫療照護產業不斷的數位轉型過程,本校護理學院亦當積極參與,在過去所累積的優秀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基礎上成立本中心,希望能秉持病患關懷之心,展現高效護理能力,與跨領域專家攜手研發具有人性化之智慧科技產品,並領導健康需求者落實本中心成立之3E宗旨。
具體目標
為達到3E宗旨,本中心主要提供智慧科技產品設計與驗證之跨領域整合研究暨應用服務,具體目標包括:
- 短期之概念驗證(prove of concept)
- 中期之價值驗證(prove of value)
- 長期之創新擴散(innovation diffusion)